「玩梗」到底是不是二次元圈子的原罪?

「玩梗」到底是不是二次元圈子的原罪?

最近幾天才聽說了微博上流傳的《哆啦A夢》獵奇同人的事情。大致就是說有一系列比較重口獵奇的哆啦A夢的同人漫畫在微博上被散播,導致很多哆啦A夢圈內的粉絲無法正常討論、欣賞自己喜歡的作品。

有知名的哆啦A夢UP發文怒斥,但其譴責的對像其實並不是獵奇漫畫本身,而更多是指向了那些玩了“臟梗”的“梗小鬼”,認為刷梗的人不負責任污染了整個哆啦A夢粉絲圈,在各種不適宜的場合進行刷梗,讓人十分厭惡。

其實我也看到不少人開始批評那些刷梗的行為,什麼“雞你太美”咯,“老XX”咯,還有針對某些動漫角色的梗,比如那位UP提到的《名偵探柯南》裡的梗,看到小蘭就刷“獨角獸”之類的,這些有針對性的梗刷爛之後確實引發人們的厭惡。

先來說說什麼是“梗”吧。

“梗”據說是源自相聲圈裡的“哏”,相當於“笑點”,“槽點”,在日文裡被稱作為“ネタ”,也有音譯成“捏他”的,用通俗點的說法,就是“一個有趣的段子”,可以反復用,彷彿形成了典故一般。

「玩梗」到底是不是二次元圈子的原罪?

我認為“玩梗”依然只是一個亞文化範疇的東西,他並代表不了主流文化,但散播的範圍和速度,還有在年輕人之間的影響力,在這個網絡時代,還是很強大的。但玩的“梗”到底是好梗還是壞梗,這個判斷就是非常主觀了。“惡認為是壞梗的人,它能找出自己的理解認為自己也只是在調侃,沒有惡意,隨波逐流,但是被所謂的“噁心梗”傷害到的用戶,又能指正梗”壞在哪裡,所以這是一個難下結論的問題,往往就會發展成無盡的吵嘴罵架。

「玩梗」到底是不是二次元圈子的原罪?

既然玩梗難以判斷好壞,或者說根本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(接觸法律底線的那種玩梗不算在其中),那玩梗本身就是一個中性的,無罪的東西,就好像我在一些相對友善的“玩梗”彈幕,也看到有人攻擊一樣,就如同那位哆啦A夢的UP所說,一個哆啦A夢黑如果去了哆啦A夢的粉絲群裡故意黑這作品,那人人喊打也再正常不過,但這並不能說明玩梗本身的好壞,也不能否定即便是在更廣的範圍內有人刷梗,就不影響到一部人認為這種梗是性質惡劣的人的抱怨,因為終究梗到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,也只是一個主觀的標準去判斷,沒有定論。

但是我又要說了,物極必反,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個尺度,不是為了討論到底是好事情還是壞事,而是純粹要知道做事一個尺度。就像水對人體很重要,但是過度飲水依然會中毒一樣,玩梗本身可能沒錯,就是娛樂、消遣,但不適度的話,就依然會對他人造成困惑,例如哆啦A夢的同人事件的相關玩梗,明知道這樣做會遭到很多人反感的,當然,也明知道玩了這個梗自己會很愉悅,那兩者之間就應該考慮那些無辜粉絲的感受。

「玩梗」到底是不是二次元圈子的原罪?

就哆啦A夢事件來看,縱觀整個事件,似乎除了原作者選擇把自己的小眾作品發佈到大眾平台,促進了小眾內容被太多人看到這一點,是確實有問題的,其他環節我認為都沒有問題,包括UP主說的,“大V營銷號們推波助瀾”,也不存在問題,大V和營銷號都是要靠熱點過活的,本身他們轉發他們認為是熱點的事情增加了事件的熱度也無可厚非,但真正讓哆啦A夢的事件大眾化的,難道不是哆啦A夢自身的熱度本身嗎?我打個比方,就算是營銷號大V,突然提一個從沒有聽過的漫畫作品的名字,然後介紹了它的獵奇同人作品,會有如此大的波瀾嗎?“哆啦A夢”這個詞擁有極高的權限,在網絡時代,在微博這樣的平台,它上“熱搜”的可能性就會因為相關的新聞而助長,再加上獵奇內容帶來的窺視欲,因此得到瘋狂傳播,這本身就是一個營銷層面的事件,我認為就算是作者不傳上微博,也難保沒有人傳到國內的平台而瘋傳,原因是,“哆啦A夢”本身的熱度過高,就好像,“接頭霸王”的梗,你靠著《公主連結》的熱度,根本沒法做到“跨界”的,你要靠大V的宣傳就上熱搜,我覺得很難……而玩梗的人,扮演的同樣是推波助瀾的作用,他們沒有適可而止,也正說明了玩梗本身就被高度娛樂化,大家都只是覺得自己看看,發著梗玩玩,而並沒有當做“言重”。

總而言之,刷梗,本身是無罪的,刷梗的人自己有判斷,但是為了不給別人造成麻煩,還是請玩梗、刷梗的朋友,多多考慮應用的環境。

參考來源